回避型依恋的尽头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那些害怕不被爱的人,潜意识里真正害怕的是去爱别人。因为去爱,意味着在不知道能否获得回应前,奉献自己,希望我们的爱能激起爱人心中的爱。
爱是信心的行为,谁没有信心,谁便没有爱。
很多人不太了解回避型依恋人格,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世界。

一、回避型依恋与普通人的区别?
回避型依恋与普通人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对待亲密关系的距离感。

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无论内向或外向,只要爱上一个人,一定是接受且敞开的。

渴望靠近,渴望建立亲密,渴望能进入稳定长期的关系,呈直线渐进式反应。

但回避型依恋爱上一个人之后,更容易呈现“上下波动式反应”:
时而靠近,时而远离
忽冷忽热,又虐又爱
说反话、做试探
令人捉摸不透…

这种感觉,无论对于回避型依恋本人还是伴侣来说,都是窒息、无助且逐渐失望的。

二、回避型依恋爱上一个人会有哪些表现?

第一阶段:试图靠近,表达暧昧,与常人无异

这一阶段,其实只是正式关系的序幕,从本质上来说,关系的亲密度,尚未触及回避型依恋者的危险机制,所以他们的表现通常与常人无异。

两人处于似是而非的暧昧期,都有意图,都有倾向,但关系本身尚未开展,或刚刚开展。

往往这时,回避型依恋察觉到自己的肾上腺素飙升,却没察觉到对方的接近,所以能短暂地感受到爱情的甜蜜;

同时,他并未接收到对方的过度热情,和关系本身带来的过度依赖,他还处在一种完全可以“及时抽身”的状态,自认为绝对安全。

他也会表达爱意,也会送礼物,说情话,也会想要跟对方黏在一起。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旁人几乎察觉不到对方是个“回避型依恋者”。

第二阶段:关系确立,产生恐惧,止步不前

当双方确定了关系,进入热恋期后,回避型依恋者的特质才会逐渐浮出水面。

因为,一旦确立关系,就是亲密度叠加的开始。

回避型依恋者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亲密,会在对方的关心和靠近下,逐渐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一段亲密关系中——而这份亲密,根据自己的潜意识和认知系统判断,是不靠谱且十分易碎的。

一旦当真,就会受伤;一旦投入,就会让自己浑身充满软肋,一定会得不偿失。

所以此时,回避型依恋者会呈现对亲密关系的排斥感。他开始寻求个人时间和个人空间,减少自己对对方的依赖程度、要求和期待,也不太主动推动关系的发展。

更多是接受,顺从,和偶尔的逃避。

第三阶段:矛盾浮现,开始回避

随着关系的继续进展,双方一定会产生矛盾。

而这种矛盾,在回避型依恋者眼中,叫做“亲密关系的大麻烦”。

他并不觉得这是正常的必经流程,反而觉得这是过度亲密带来的负面影响。自然,他不会想着去解决,也不想接受解决后的更深层关系。

他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只有逃避和推卸,只有装傻充愣地避而不谈。

一旦对方提出异议,或继续沟通,会立即触及他们过度反抗的机制,从而让他们感到更大的压力。

换言之,普通人面对矛盾,更多是解决,无论解决方式是否正确;

而回避型依恋者面对矛盾,更多是恐惧——他们觉得造成矛盾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方这个人。

第四阶段:主动反省,再次靠近

一来二去,回避型依恋处理问题及面对感情的状态,一定会让对方抓狂数次后,热情下降,甚至产生分手的念头。

只要对方主动抽离这段关系,就会让回避型依恋者如梦初醒。

这时的他们,处于一种极度矛盾的两极反转——本能中既渴望爱,无法抑制想念;而潜意识又告诉自己,亲密关系是不稳定的,无法拥有的。

其实就是理性大脑与感性本能的交织。

他们会意识到,是自己的冷漠和敷衍推走了对方,会在脑海中无数次愧疚和后悔;

这时,如果对方再次回头,回避型依恋者通常没什么抵抗力,大概率会选择重新复合。

第五阶段:重蹈覆辙

一旦重新复合,回避型依恋又会重蹈覆辙之前的相处模式和反应机制。

少部分可能会走向另一种极端——他们不再逃避,但会用说反话、做反事和无休止的试探,刻意推走对方。

但这并非有意为之,仍来自于潜意识中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

只不过曾经,他们确认亲密关系不能信任,所以直接逃避;

但重新复合后,他们试探亲密关系是否值得信任,所以刻意推开。

他们需要体验对方不断向自己奔赴而来的快感,从而填补自己的安全感,调整对亲密关系的错误认知道。

三、回避型依恋面对爱情时,在逃避什么?在害怕什么?

①亲密关系

他们同样渴望亲密关系,但是对关系的稳定性并不信任,所以倾向于通过保持安全距离和先推开对方来保护自己不受伤,总体来说回避型的人对于关系的发展是比较悲观的,他们恐惧体验丧失。

他们对于自己的脆弱被接纳是比较没有信心的,所以回避型的人很难给伴侣一些情绪的支持,他们自己有需要的时候也不会从伴侣那儿寻求。

②对于冲突

厌恶冲突,回避冲突,倾向认为冲突不但会威胁关系而且并不能真正的解决分歧。

可能在成长经历中,没有人能容纳他的不安全感,让他有一个安全面对冲突的环境。

可能对亲密关系缺乏边界感,倾向于把双方看做是一个整体,要么全部肯定要么全部否定,无法正视双方的分歧。

③恐惧、害怕回避承诺

TA们十分恐惧将自己的感受暴露出来,会有一种一丝不挂的恐惧感,并且害怕和回避承诺。

四、回避型依恋如何自救?

01 觉察自己的回避倾向

第一条建议,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觉察自己的回避倾向,并决心做出改变。

举个例子:作为安全型的小A,在接触到依恋类型的知识前,对前男友阿离的行为是完全不解的,甚至经常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

关系后期,她曾带阿离一起去见心理咨询师,然而阿离在做了两次咨询后就表现出了非常强的抗拒。他认为,自己没问题,是咨询师有问题。

如果身为回避而不自知,又何谈改变?特别对于回避型的男性,更需要注意这一点。

因为回避型男性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往往是老实稳重、工作能力强、行事独立、人际关系简单等特点。

在外人看来,这些甚至是“好男人”的标志,所以他们通常收到的是正反馈,对于亲密关系中的挫折,很容易简单归咎于对方,或者“没遇到那个对的人”。

有句话说:无论恋爱还是婚姻,跟谁过,最后都是和自己过。

一次次的亲密关系,都是自我认知的镜子。只有把一次次挫折,看作是对自己问题的反馈,我们才能真正决心改变、获得成长。

02 打消“完美对象”幻想

第二条建议:觉察自己的“去激活策略”,放弃掉对“完美对象”的幻想。

所谓“去激活策略”,就是那些遏制亲密感发生的行为或思维,它们会大大压抑回避者的亲密需求。

常见的“去激活策略”有:

常常感觉到并没有准备好和伴侣安定下来;

将伴侣的小缺陷扩大:说话方式、穿衣品味、吃相等等,甚至这些都是恋爱的“减分项”;

忘不掉前任,或者会与他人调情;

恋爱进展顺利时,常常做一些减少联系之类的“降温”行为,把对方“推开”;

产生一些诸如恋上已婚人士之类没有未来的爱恋;

抗拒身体接触、抗拒性生活……

当你发现自己在无意识使用这些策略时,要果断把它们认出来,告诉自己:

“我刚才产生了一个带有“去激活策略”的想法,但我决定了不要受它摆布,因为我想要亲密关系更进一步。”

03 找安全型依恋的伴侣

安全型依恋者的宝藏之处在于,他们能提升非安全型伴侣的安全依恋水平。

《关系的重建》中,就列举了安全型人的一些特征:
言行一致,值得信赖;
凡事和你商量,不会一意孤行;
会对感情问题充分交流,感情的态度相对随和;
争吵时,很积极地进行和解;
不惧怕承诺和依恋;
会把你介绍给家人和朋友;
会很自然地和你分享感受;
深入动情的交流后,会让你确信会陪着你,不会突然冷落你;
不会觉得恋爱是负担。

04 与伴侣做好有效沟通

只要你们都希望这段关系健康地发展下去,那么很有必要在初期就对沟通模式达成共识。

你可以坦白你意识到自己依恋风格的问题,并正在努力解决它,但有时候你确实没那么快就能走向亲密,有时需要一些安全的空间,这不意味着对对方的否定。

同时,你也可以试着让伴侣明白那些“去激活策略”,让对方理解你“推开”TA的行为并不是真的不需要亲密,你们努力一起消除这些策略的影响。

05 学习安全型关系的相处模式

你身边的朋友中,一定有那种相处和谐的安全型夫妻或情侣,建议你观察他们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如何表达爱意,如何处理分歧。直接大胆求教也未尝不可。

06 学会依赖

学会依赖很重要,学会去依赖一个人吧。

你真的不必把所有事都扛在自己肩上,真的不必要努力向一个“优秀的人”看齐,企图为伴侣做所有事并且还都要做到100分。

写给回避型依恋的你:

请你相信,在关系中,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被需要的。

哪怕你有能力独自完成一顿爱心大餐,可否请求TA帮你一起处理食材?哪怕你非常擅长策划旅行,可否也给TA一些表现创意的机会?

适度依赖,会让你们的关系走得更远。

衷心祝愿所有的回避型依恋,都能勇敢一点,为了你,也为了TA,为了匿藏于心中的那份满满的爱,得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