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逻辑在生活中的常见局限性:基于身份的动机推理

我跟一位教批判性思维的老师交流的时候,聊到了一个GRE的题目。她给我发了一个很长的文档,但我还没有细看。于是,她挑选了其中一道题目,文字描述如下:

“Two years ago the city voted to prohibit skateboarding in Central Plaza. They claimed that skateboard user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litter and vandalism that were keeping other visitors from coming to the plaza. In the past two years, however, there has only been a smal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visitors to Central Plaza, and litter and vandalism are still problematic. Skateboarding is permitted in Monroe Park, however, and there is no problem with litter or vandalism there. In order to restore Central Plaza to its former glory, then, we recommend that the city lift its prohibition on skateboarding in the plaza.”
两年前,市里投票禁止了在中央广场玩滑板。他们认为是滑板爱好者的废弃物和损毁公物的行为使游客远离了广场。然而在过去两年中,中央广场的游客却只有少数增加,而且废弃物和损毁公物的行为依然存在。滑板运动在M公园就被允许,但是那里却没有任何的废弃物和损毁公物的行为。为了能让中央广场重新焕发生机,我们建议市里应该取消广场禁止滑板的限令。(中文翻译版)

题目的要求是,分析这段话中可能出现的推理错误或者逻辑谬误。

我看了这段话,认为其中没有什么推理错误或者逻辑谬误。我觉得说话人说的挺合理的。

然而,与我讨论的那位老师说,这段话里还是有推理错误的。比如,在M公园和中央广场之间的类比,就不一定足够强。说不定M公园的玩滑板的人没有乱扔垃圾,是因为M公园的人素质更高。不能仅仅因为M公园的滑板者不乱扔垃圾,就推理出中央广场的滑板者也不乱扔垃圾。

我的想法则有所不同。我的确认为,M公园的情况不能直接推理出中央广场的情况。但M公园的情况可以作为一个prima facie的证据,对结论起到一定程度的支持。这个证据虽然不能100%地推理出结论,但至少可以让结论变得更可信。

对于这整段话,我用论证格式重新分析了一下,结果如下:

1.两年前,市里投票禁止了在中央广场玩滑板。他们认为是滑板爱好者的废弃物和损毁公物的行为使游客远离了广场。然而,在过去两年里,中央广场的游客却只有少数增加,而且废弃物和损毁公物的行为依然存在。(原文)
2.如果在禁令持续的两年里,中央广场的游客却只有少数增加,而且废弃物和损毁公物的行为依然存在,那就意味着针对滑板的禁令,效果并不明显。(隐含前提)
因此,3.针对滑板的禁令,效果并不明显。(由1和2通过肯定前件推理出)
4.滑板运动在M公园就被允许,但是那里却没有任何的废弃物和损毁公物的行为。(原文)
5.如果M公园的滑板运动并不伴随着废弃物和损毁公物的行为,那么就有理由相信中央广场的滑板运动也可能不伴随废弃物和损毁公物的行为。(隐含前提)
因此,6.有理由相信中央广场的滑板运动也可能不伴随废弃物和损毁公物的行为。(由4和5通过肯定前件推理出)
7.如果针对滑板的禁令,效果并不明显,并且有理由相信中央广场的滑板运动也可能不伴随废弃物和损毁公物的行为,那么就应该取消两年前针对中央广场的滑板禁令。(隐含前提)
因此,8.我们应该取消两年前针对中央广场的滑板禁令。(由3、6、7推理出的最终结论)

我认为,以上这段话就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且,我觉得这段话中没有什么明显的推理错误。如果有错误,那也是一些事实性的错误。

不过,就在几秒钟内,我发现自己搞错了。我在那个很长的文档里找到了题目原文。其中还有个开头:

Write a response in which you discuss what questions would need to be answered in order to decide whether the recommendation is likely to have the predicted result. Be sure to explain how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would help to evaluate the recommendation. The following appeared as a letter to the editor from the owner of a skate shop in Central Plaza.

这个开头里说明,原来这段话是中央广场的一个滑板店老板跟某个编辑说的话。题目是要求我们提出一些还需要回答的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这些问题很有用。

仅仅知道这个额外信息,我的分析和判断就立刻发生180度的大转变。

我认为,这个滑板店老板的话,非常可疑。你想,如果你是中央广场的滑板店老板,那你肯定是希望取消滑板禁令,让更多人来这里玩滑板。这样一来,你才可以卖出更多的滑板,赚更多的钱。因此,这段话很可能是动机性推理的产物。

所谓动机性推理,就是先有结论,后找证据。老板先有了一个想要相信的结论:“要取消针对中央广场的滑板禁令”。然后他刻意去寻找一些证据来支持这个结论。

在动机性推理中,人们往往不那么挑剔证据的质量。这个老板很可能把低质量证据也纳入其中了。因此,我们必须像个苛刻的评论家,对老板的说的话,更加挑剔。

因此,我们需要提出这些问题:

1.两年内,中央广场的游客具体增加了多少?是什么原因导致游客没有增加更多?也许是某种特殊情况(比如传染病)导致游客整体数量下降。也许,如果不设置滑板禁令的话,中央广场的游客可能会下降。因此,中央广场的游客能增加少许,说不定已经很不错了。

2.在这两年内,中央广场的乱扔垃圾和毁坏公物的情况,到底有多严重?与两年前没有滑板禁令时相比,哪个时期的情况更严重?如果两年前情况特别严重,而现在虽然还有类似的情况,但是不多了。那就说明,滑板禁令还是显著地降低了人们在中央广场乱扔垃圾和破坏公物的情况。

3.M公园和中央广场的情况到底有多相似?有可能M公园的玩滑板的人素质都很高,而喜欢来中央广场玩滑板的人,素质不够高。

4.老板说的话是否属实?比如,M公园的情况是否真的如他所说?

总之,如果不搞清楚以上四个问题的答案,那就不能轻易决定要不要撤回两年前的滑板禁令。

 

其他点评:

说话人的身份的确是一个线索参考,但并不构成修辞学意义上的反驳理由,否则就是 appeal to identity 谬误。

基于说话人身份而产生的质疑,其本质在于说的话存在语义上的模糊性。